币圈牛市结束了!!!真是一波让人既煎熬又唏嘘的行情。
过去这段时间,我的交易经历真的可以用“起伏不定”来形容。一些短期操作让我亏了不少,而让我更感到意外的是,就连STX和AR这种我长期持有的资产,竟然也出现了严重亏损。
但你猜怎么着?虽然我在这轮周期中做出了多达56次错误交易,我的整体投资组合居然还是盈利的。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吧?这些“错误交易”主要集中在ETH、BTC和SOL之间的轮动操作上。比如,我把SOL换成了ETH,结果SOL后来表现得比ETH更好。即使ETH在美元计价下也涨了,但相较之下,这仍然是个“失误”。
说到亮点,我确实也有些操作让我满意,比如卖掉ETH换成SOL、坚定持有BTC,还有积极参与空投挖矿。这些决定让我避免了一些更大的遗憾。不过,眼下最让我纠结的问题是——我究竟该何时清仓?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清本轮周期的顶部何时出现,以及熊市的趋势何时开始转强。
市场的起伏和未来的猜测
接下来,我打算聊聊我对市场顶部的看法,顺便讨论一下以太坊的发展潜力,研究代币增发的问题,还有可能发生的未来走势。
说实话,市场就是这么反复无常。杠杆的渗透在所难免,一开始它会把所有资产的价格推高,掩盖掉那些潜在的结构性问题。但等到某个导火索被点燃,市场的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价格开始跳水,泡沫也随之破裂。
还记得上一轮市场调整吗?那次行情的崩盘,很大程度上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导致加密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骤降。这一切看似突然,其实早已埋下了伏笔。
至于未来……谁知道呢?不过,这正是加密市场有趣又令人头疼的地方。关键是要在纷繁复杂的信号中找准自己的节奏,灵活应对每一个新的变化。
最近在加密货币市场里,可真是风波不断。DeFi和CeFi的收益率一度崩塌,搞得代币价格更是雪上加霜。
还记得当杠杆交易被迫平仓的时候吗?那个时候,问题一下子全浮出了水面。大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哦,原来我们在DeFi里拿着1000%的APY收益的时候,那些CeFi机构竟然是用客户的钱在玩高风险赌 博啊。
散户和机构把钱借给Celsius和BlockFi,这些资金最后竟然跑到了三箭资本(3AC)的手里!而3AC又把钱投进了加密市场,买回了咱们刚卖出去的代币。这一系列的操作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但最可怕的是,这些杠杆风险当时几乎是隐形的,只有少数“老江湖”提前洞察了这一切,还顺便大赚了一笔。
FTX的崩塌更是刷新了人们对骗局的认知,它堪称加密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而我们呢?就像被SBF织的谎言网给牢牢罩住了,直到最后才看清真相。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藏在暗处的。有些漏洞早就有迹可循,比如Terra UST的机制缺陷。可我们却选择无视Jump Crypto在UST事件中扮演的隐藏角色,这才让事态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市场从来都是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下一次泡沫破裂时,我们能否比别人提前察觉到端倪呢?
其实,识别市场里那些杠杆积累的地方,是帮我们接近判断市场顶部的重要一步。一年前,我在“市场状态”系列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可能的杠杆积累区域,现在看来,它们的重要性只增不减:
Ethena:与大家普遍的认知不同,目前Ethena中57%的支持资产是BTC,而不是ETH。当加密市场中的风险与机会共舞
最近,关于加密领域的讨论依然热闹非凡。让我们谈谈两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再质押(Restaking)和循环杠杆(Looping)。这些概念不仅看起来很前卫,还直接影响着投资者们的操作方式和风险管理。
再质押:默默构建中的DeFi积木
再质押似乎没什么声音,但其实LRT(流动性再质押代币)已经悄悄融入了早期的DeFi基础设施。如果把整个DeFi生态比作一栋正在建造的大楼,LRT正是某些关键梁柱的“粘合剂”。虽然还没引起大规模的轰动,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循环杠杆:高风险投资者的冒险游戏
循环杠杆是一些高风险投资者追求更高收益的“法宝”。他们通过杠杆不断放大自己的头寸,听起来很吸引人,对吧?但问题是,这种玩法更像是一场冒险游戏,风险完全不容忽视。
最近USD0++脱锚的事件就像一场“预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Ethena崩溃,或者LRT协议受到攻击,可能造成的后果会比想象中还要糟糕。好在这次THORChain的借贷功能在酿成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之前就先“崩掉”了,算是有惊无险。
关于巨大的杠杆:Saylor的“印钞术”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杠杆大玩家就是MicroStrategy的创始人Saylor。他似乎找到了一种被称为“免费印钞”的策略,通过不断买入比特币(BTC),来构建自己的金融王国。
目前BTC的价格一路飙升,周围的人似乎都不敢公开质疑他的做法——毕竟,谁想质疑一个赢家呢?不过好消息是,我们还有时间观察,因为他的大部分债务要到2027年以后才到期。
结语:风险与机会之间的抉择
在这个充满机会的加密市场中,风险同样无处不在。如何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保持冷静头脑,或许才是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毕竟,趋势会变,但风险意识永不过时。
最近一直在关注RWA协议的资金流向,说实话,除了稳定币,目前RWAs对整个加密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没有特别大,感觉像是还在打基础阶段。
不过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有一天,无抵押、代币化的信用突然被引入到像Aave这样的借贷平台作为抵押品,那会释放出上亿美元的借贷额度,看起来很美好吧?可是,如果大规模违约也随之而来,那可就……一场灾难。
目前来看,这种情况还没发生,但谁知道下一个周期会不会就真的来了呢?
再说回wBTC(封装比特币),这里也有个让人不得不警惕的问题:那些原本应该支持wBTC的BTC,万一被人挪用,比如Justin(孙宇晨)这样的人,这可是不得了的事。虽然现在没有证据表明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但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对吧?
其实换个角度看,既然这些系统性风险暂时没有爆发,那是不是可以说,市场的顶部可能还没到呢?
回头看下最近市场的表现,尽管从12月中旬开始有些降温了,比如稳定币借贷利率下降,贪婪指数也慢慢恢复正常。但有个很耐人寻味的数据——未平仓合约(Open Interest,OI)依然接近历史高点,特别是Ethena的占比竟然达到了9.8%。这是不是说明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呢?
市场观察:那些值得关注的风险点杠杆还能撑住,但问题真的只有这些吗?
杠杆水平现在看起来还在可控范围内,暂时不需要太担心。可另一个隐藏的风险点,让人不禁想到2017-18年牛市终结时的画面。
Crypto Twitter上的轰动事件
就上周那张图表,在Crypto Twitter上刷屏了。为啥引发这么大关注?归根结底是代币的发行过多了,直接分散了市场的注意力和流动性。
代币轮动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名人币(像TRUMP和MELANIA)迅速崭露头角。而那些像Pumpdotfun一样的平台,也趁着memecoin(迷因币)热潮狂捞一笔,结果加密市场里的资金被进一步抽干了。
再想想,如果你不停地在市场里操作,但发现怎么都赚不到钱,最后只会有两种结局:一是赔到筋疲力尽,二是直接破产。完全没有所谓的财富效应可言。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其实在2017/18年的牛市结束之前,市场也出现了一波类似的过度代币发行狂潮。那些ICO(首次代币发行)项目,多数最终没能落地交付实际产品,就像现在的memecoin一样。
ICO只是市场“疯狂印钞”方式中的一种,每隔一段时间,发行新代币的门槛就会变得更低。过去的几个周期,我们见证了DeFi、NFT、Points Meta等各种叙事。我之前的博客也有分析它们对市场带来的种种影响。
市场接下来的命运会怎样?
那么,这些现象对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我们还需要好好观察,才能找到答案。
2017/18牛市的终结教训
要说2017/18年那波牛市为啥结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对ICO的打击,这在中国、韩国还有美国都特别明显,尤其是美国SEC的介入,影响尤其深远。但现如今,换了新的美国政府,情况基本上反过来了,监管的紧箍咒似乎在松开。
这么一看,我还是对一些优质的山寨币挺有信心的。
现状:注意力才是真正的货币
不过话说回来,大部分新发行的代币压根没引起市场关注,几乎可以说是“生下来就死了”。现在的市场环境里,注意力已经成了新的货币。
想知道哪些代币真的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你可以试试用Kaito或Dexu.ai来追踪,这种工具挺方便。
代币增发永不停歇
市场里新项目的推出是停不下来的。比如接下来要登场的Berachain、Monad、MegaETH和Abstract,它们的生态代币肯定会继续抢夺市场的注意力。
最近是memecoin的季节,市场的关注点完全不在基本面上。如果将来大家又回到关注基本面的阶段,能真正吸引资金和注意力的代币肯定寥寥无几。
市场可能的下一步
之前我在X(也就是Twitter)上提到过,我觉得市场可能会达到一个饱和点,高风险投资者们(也就是那些Degen)最终可能会被烧得筋疲力尽,不再追逐新的热门代币。
那么接下来呢?可能会进入所谓的“MOTGA”阶段,也就是“Make Old Tokens Great Again”。资金和注意力可能会回流到一些经典资产,比如那些OG(老牌)的蓝筹NFT。
想说几个在加密市场里能坚持下来的“赢家”。比如那些活下来的memecoins(像DOGE),还有一些经受住熊市考验的DeFi协议。 与其东奔西跑地找下一个$DOGE,还不如直接抓住手里的$DOGE;与其去追逐新的Pudgy Penguins,不如老老实实坚持Pudgies。再说了,与其因为害怕错过(FOMO)去追最新的热门代币,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在那些真正靠谱、实力强的团队身上——能看出谁强,这真的是一种很宝贵的能力。 但现实有点残酷,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只有在熊市的时候才会醒悟。可到那个时候,他们手里的代币可能已经跌了个95%,只剩零头了…… Fiskantes倒是提了个挺有意思的观点。他说,加密市场未来会越来越像科技股市场——少数赢家会吃掉大部分的上涨空间,而那些中型项目和长尾资产,大多只能勉强撑着,甚至跑不赢大盘。 这些最终的赢家,事后看可能会觉得很明显,但在当下要挑选出来,可不容易。如果你相信加密市场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其实最好的策略就是:买入那些赢家,然后耐心持有。正所谓,“市场里的时间比抓住市场的时机更重要”(time in the market > timing the market)。加密世界中的投资小妙招
如果你对加密市场的长期趋势不太有信心,那么或许短线套利是一条路。不过,现实是残酷的——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短线投机的胜率正在慢慢降低。与其冒险,不如换个思路,把目光投向那些从“市场印钞”中受益的资产。
选择哪些投资方向呢?
比如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一些优秀的资产管理协议(像 Meteora),或者直接关注 Solana 这样的主流项目。这些资产在加密市场的版图上,可谓是稳扎稳打,有较高的潜在回报。
关于 Murad 的“坚守策略”
说到策略,不得不提到 Murad,他是一位 memecoin 的坚定信徒。他的玩法很简单却很聪明——始终专注推广同一批 memecoins,不受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新项目干扰。可以说,这种坚定的信念为社区注入了很大的信心。
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进一步缩减持仓范围到 10 个代币以内,这样的策略可能会更加高效。
加密世界中的模仿趋势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人把 Saylor(MicroStrategy 创始人)的策略“复刻”到了加密领域。
举个例子,Fartcoin 团队和他们的 FartStrategy 就是其中一员。他们采用了类似 Saylor 的可转换债务玩法:借入 SOL,然后把这些资金用来买入 FARTCOIN。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计划推出 45 天的免费看涨期权,甚至承诺“即便 FSTR 价格下跌,也优先偿还债务”。这波操作可以说是既大胆又创新。
关于 ETH 的杠杆策略
除此之外,ETH 的杠杆策略也值得一提。如果这种玩法大获成功的话,其他社区可能会争相模仿,把资金和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少数核心资产上。这或许将是市场下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方向。
最后的话
总之,加密世界充满了可能性,但投资还是需要理性对待。从选择资产到制定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才是最重要的。祝大家都能在加密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最终,泡沫还是会破的,这是必然的规律。这次的市场热潮,可能真的已经接近了周期的高点。不过,在泡沫完全确认之前,我会保持警惕地观察走势。如果确实形成了泡沫,那我只会更加坚定地加注!这就像一场赌局,越是接近极限,越得稳住心态。 最近,我对ETH依然抱有乐观态度,这主要得益于两个重要的进展。第一,Vitalik和以太坊基金会的执行董事Aya终于公开承认,基金会正在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信号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也证明他们开始正视现状了。第二,Vitalik发布了一篇博文,讲述了《2025及未来以太坊L1和L2扩展路线》。这篇博文非常重要,因为它表明Vitalik意识到了以太坊的Layer 1存在无法扩展到Solana级别的问题。即使未来Layer 2生态成了主流,Layer 1依然需要承担DeFi、零知识证明、大规模资产提取、代币化等关键任务。 好消息是,Vitalik也提到,以太坊的经济模型必须进一步完善,并且他希望推动Layer 2之间的互操作性标准化。这说明他对生态建设的思考变得更加全面了。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这些改变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落地,而ETH能不能等到那一天重新赢回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就得看未来市场的耐心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的走向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让人更加期待未来的变化。 以太坊、Solana和市场热点:当前与未来以太坊的前路:慢步伐中的希望
以太坊基金会最近加快了团队的扩展步伐,试图推动ETH的发展。不过,说实话,这个进展并不算快。有人觉得,也许Consensys的回归能为以太坊的构建注入新的活力,但最终,这一切还需要时间来印证。
牛市见顶的信号
假如当前的牛市真的会在今年达到顶点,那么以太坊基金会的改革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能发出一个明确的看涨信号,或许ETH还能抓住这次机会重新走强。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恐怕得等到下一轮熊市才有希望。
毕竟,从历史经验看,市场只有在对ETH失去信心时,才会出现那些理想的买入窗口——对于老牌投资者来说,这是一种耐心等待的艺术。
Solana的崛起与挑战
与此同时,Solana在许多方面的表现依然强劲,比如交易量、用户增长,以及他们在用户界面和锁定价值(TVL)方面的进展。可以说,这个周期更像是属于SOL和BTC的。而且别忘了,SOL还有现货ETF的潜在催化剂加持。
这种基础面的持续增强,甚至让人开始怀疑,SOL/ETH的市值比例是否可能会在这一周期中迎来翻转。其实,翻转这种情况往往也意味着市场到底部了——希望我在这一点上是错的。
以太坊的潜在机遇
尽管面对诸多挑战,以太坊仍然保有一些关键优势。比如,贝莱德和其他传统金融机构的支持,这些机构可能会将资产代币化的重点放在以太坊上。这种选择有可能重新为ETH注入市场动能。
未来是充满变数的,无论是ETH还是SOL,都有自己的机遇和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抓住这些窗口期的关键不仅在于对市场的洞察力,更在于耐心和对大局的把握。
最近,以太坊生态动作频频,推出了一个名叫 Etherealize 的组织,主打商务拓展(BD)和市场推广,意图吸引更多的机构资金涌入以太坊生态。这对 ETH 的投资者来说,简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利好消息。试想一下,如果机构资本不断注入,ETH 的未来是不是又多了几分光彩?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贝莱德(BlackRock)选择在 Solana 和 Ethereum 之间“雨露均沾”,市场反应可能不会特别激烈。可要是他们只力挺 Solana,那 ETH 的处境可能就不妙了——基本可以用“凉凉”来形容。资本轮动大戏即将上演,新 L1 和 L2 项目抢尽风头
最近的加密市场,正酝酿着一场新的资本轮动狂潮。新一波热潮的焦点集中在那些备受期待的新 L1(第一层)和 L2(第二层)项目。这些名字,你可能已经听过或者即将听到:Monad、Bera、Story、Eclipse、Mega、ETHAbstract(已经上线)、Initia,还有 Movement。
除此之外,名单还在持续壮大,比如0G Labs(主打去中心化 AI L1)、OpenLedger、Quai Network、Fuel(已经上线)和 Nillion……感觉像一场热闹的科技秀,一个接一个的项目竞相登台表演。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么多新项目,你的策略是什么?会下注哪个,或者干脆都观望一下?看得出来,接下来的加密市场会越来越热闹,考验投资眼光的时候到了。
你有没有想过,把你的核心持仓轮动一下,去押注那些新项目的 TGE(代币生成事件)?
又或者,你更倾向于跨链到那些新生态,赚点高 APY 和积分奖励,同时暗暗祈祷别遭遇黑客攻击?
说实话,我觉得最稳妥的策略是这样:专注锁定 2-3 个你真心看好的生态系统,认真研究它们的机制和博弈逻辑。你肯定不想沦为“流动性接盘侠”吧?但如果不下足功夫去了解,你很可能最终还是变成了别人抛盘的出口。
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好 Bera,这就是你需要做的几件事:
深入了解流动性游戏(liquidity games)的运作方式,搞清楚游戏规则。 潜进 Discord 社群,翻阅文档,搜罗一切可能的信息。 在 Telegram 群里多认识一些高风险玩家,和他们聊聊合作的可能性。你愿意参与这种游戏吗?
别再想着“广撒网、盲下注”了,这种方法也许在以前还能用,但在这一轮的市场周期里,只会越来越难。要想赚到钱,你得多付出点努力才行。
随着越来越多新公链和二层网络的涌现,用户的注意力和资金开始被分流,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而正因如此,像 Kaito AI 这样的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它们能够帮助用户精准找到市场的“自然聚焦点”(Schelling Point)。 现在,许多协议都在争相支付“贿赂”(bribes),只为能被列入 Kaito 系统中,博得 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关注。虽然有些人可能会低估 Kaito 的意义,但实际上,大多数 KOL 都离不开它。他们频繁使用这个工具,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市场影响力,也在跟踪其他 KOL 都在热议什么话题。 比如说,当 SocialFi 成为热门话题时,Kaito 的算法就会倾向于奖励相关的讨论,从而推动更多人加入这个话题热潮,最终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交泡沫。有些协议甚至开始主动激励用户讨论它们的话题,还会提供空投奖励来吸引更多参与。 现在注意力的争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而且,我觉得这些新项目的推出可能会给现有的 memecoin 热潮带来不小的冲击。随着资金和注意力从 memecoin 转移到这些新兴的 L1 和 L2 网络,新的投资机会也正在浮现。 这一切都像是一场无法停歇的市场竞速,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未来的投资格局。还记得开头那个问题吗?让我用它来作为结尾:你上一次真正赚到钱的交易是什么时候?你买的是什么代币?赚了多少?百分比还是美元都行,随便说说。
虽然BTC已经创新高了,但说实话,很多投资者的表现还是跑不过BTC,甚至有些人反而赔了钱。整个市场像是坐上了过山车,轮动速度超快;各种memecoin的发行方式简直让人喘不过气,不仅剥削性十足,还伴随着低流通盘、高FDV的风险,甚至那些看起来像“天降福利”的空投,最后也可能变成亏钱的陷阱——尤其是那些用杠杆来挖空投的朋友,可能赔得更惨。
于是乎,这就慢慢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甚至说是PTSD:代币不值得长期持有,赚到就跑才是王道。市场里对山寨币的信念基本为零,真的让人感慨。
就拿ETH来说吧,它的牛市目标价到现在居然还停留在上一次牛市那个“10K美元”的预测上,让人觉得颇有点可笑。即便有些代币确实产品硬、团队牛,结果依然涨不起来;甚至重大升级都变成了利好兑现、卖出新闻的信号,比如说什么Stacks Nakamoto的升级,还有Arweave AO的上线,都是这种情况。
最无奈的是,现在市场里完全没那种兴奋、狂热的氛围了,连Twitter上的感觉也有点奇怪,压根不像牛市,更像还在熊市中挣扎。
有趣的是,反而让我感到了一丝乐观的情绪。 这感觉就像是在告诉我,市场还没真正到达顶部,还有更精彩的行情在前方等着我们。当然,我唯一的担忧是,希望外部的宏观环境不要突然出手,把我们的“庆功派对”搞砸了。 以上就是币搜网小编关于“币圈牛市结束了吗?下个周期会怎样?接下来该如何应对?”的一些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温馨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币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章中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