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挖矿”这个词,但它究竟是什么呢?别担心,咱们一步步来说。
比如,最近朋友在聊天时提到比特币挖矿的那些“神操作”。其实,这听起来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计算机完成解题的过程。
当然,这里有不少坑要注意。比如,PoW(工作量证明)和PoS(权益证明)的方法差别可不小……
挖矿:从哪里开始?
要是听到「加密货币挖矿能赚钱」这句话,别以为是简单的“捡钱游戏”!其实,挖矿不仅仅是创造新币的手段,更是用来验证和记录区块链交易的重要方式。矿工通过高性能设备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把交易验证之后添加到区块链中,整个过程还真挺烧脑的。不过,作为回报,他们会获得新生成的加密货币奖励。
那挖矿真的好赚吗?这问题可得分两部分看。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加密货币挖矿吧!
起源于比特币的机制:
挖矿这个概念最早是随着比特币的诞生而来的。中本聪在那篇著名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现金》中就提到了这个机制。他把挖矿描述为一个类似于挖金矿的过程,不过资源耗费的可不是铲子和铁锹,而是电脑时间和电力。
简单来说,挖矿就是通过电脑资源来计算,验证比特币网络上的交易,并生成新的区块。完成这项“任务”的人会得到区块奖励(比特币)。中本聪设计这个机制,就是希望吸引更多人参与比特币网络,从而确保交易的准确性和网络的安全性。
所以,现在我们才会用“矿工”来称呼这些协助验证交易的人,而他们的工作就被称为“挖矿”。
比特币挖矿的“学问”:
说到比特币挖矿,其实就是在解决一种叫做「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的数学难题。矿工们会竞相生成满足条件的哈希值,谁先算出来,谁就能获得区块奖励。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挖矿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所需的计算能力更是水涨船高。
回顾一下早期,那时候矿工用普通的中央处理器(CPU)就能挖矿,但后来随着竞争加剧,性能更强的图形处理器(GPU)逐渐成为主流。而如今,专用集成电路(ASIC)矿机凭借其性能优势,已经成了挖矿的主力军。不过,得提醒一句,这些矿机不仅成本高、耗能大,还引发了不少关于环境影响的讨论。
挖矿的世界总是充满挑战的!你有没有觉得,了解这些细节后,挖矿看起来没那么“轻松”了呢?
比特币挖矿是什么样的过程?根据Investopedia的描述,其实它有点像一场“终极密码”游戏。只不过规则稍微复杂点:你需要猜出一个等于或小于目标密码的数字,猜对了就能胜出。举个例子吧,比如密码是19,你的朋友猜了21、55和83,那他们就全输了;但如果有人猜的是6、16或者19,那就是赢家,可以拿到奖励。 不过,话说回来,比特币挖矿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猜中的。这里用到了一个叫SHA-256的哈希算法(也叫杂凑算法),它能把原始数据加密成一串复杂的字符,得靠矿机疯狂运算,才能碰巧猜中目标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SHA-256哈希算法可是美国国家安全局设计的!它的抗碰撞性特别强,意思就是绝不可能出现“不同原始数据生成同一个哈希值”的情况。哪怕原始数据只改了一个符号,生成的结果都会完全不同。所以,别想通过暴力破解来搞定它了,难度堪比“从大海捞针,还蒙对针眼”。 说到矿工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一个低于或等于目标哈希值的16进制数字。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会调整一个叫“随机数”(Nonce)的变量,试图让生成的哈希值在前面达到指定数量的零,这和区块的难度息息相关。比如,成功挖矿可能会长这样: 目标哈希:0000000000000000057FCC708CF0……EE 没猜中:0000000000000000357FCC708CF0……EE 猜中了:0000000000000000047FCC708CF0……EE 说到挖矿方式,目前主流的有两种:PoW(工作量证明)和PoS(权益证明),也被称为共识机制。它们的差别在哪儿呢? PoW(工作量证明):这是一种需要耗费大量计算能力来解决数学难题的方式,通过完成这些计算,矿工可以生产新区块并获取奖励。比特币和狗狗币就属于采用PoW的区块链。你有没有想过,区块链中的 PoS(权益证明)是如何运作的?简单来说,参与者通过质押加密货币,就能获得验证交易和更新区块链的机会。这通常是由区块链随机指定验证者完成的。采用这种机制的区块链有像以太坊(升级后的 Ethereum)和 Cardano 这样的大项目。
如果我们把 PoS 和 PoW(工作量证明)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两者差异巨大。《加密城市》总结了几点关键区别:
耗能程度:PoW 的高耗能已经广受关注,而 PoS 则相对环保许多。 可扩展性:PoS 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而 PoW 在扩展性上略逊一筹。 奖励机制:PoW 依赖矿工解题成功,而 PoS 的奖励分配则基于质押者被随机选中。节点要求:PoW 需要高性能矿机和巨大电力消耗,而 PoS 只需质押一定量的加密货币。 风险:PoW 因高耗能常引发环境问题争议;而在 PoS 中,节点离线或操作错误可能导致部分质押资金被削减。参与方式:想参与 PoW,你可能需要购买矿机或者租用云算力。相比之下,PoS 更容易上手,加入质押池后就能轻松参与并获取奖励。还想更深入了解两者的细节?可以去读一下《加密导师》的 PoW vs PoS 文章,里面详细解答了这些机制的不同之处。
至于 PoW 的运作方式,我们可以借助富达(Fidelity)的解释来看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这种机制是如何工作的:
在区块链上,每个区块都会对应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矿工们通过高性能计算机(也叫节点)彼此竞争,尝试解决这个难题。计算能力越强,尝试次数越多,解决难题的机会也越大。第一个找到正确解答的矿工,可以添加新区块到区块链并获得所谓的“区块奖励”。需要注意的是,区块奖励会因为减半机制每四年减半。如果你对比特币的这种减半机制感兴趣,可以看看《比特币减半是什么?》的详细介绍。
不过,挖矿收益并不单单取决于区块奖励,它还受到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例如:
币价波动:币价越高,挖矿收益越大,但币价下跌则可能导致亏损。 挖矿难度:难度越高,意味着需要更多算力来成功挖矿。 算力(Hash Rate):算力越高,挖到新区块的几率就越大,但高算力同时也意味着设备和电力成本的增加。无论是 PoW 还是 PoS,都有着它们各自的魅力和适用场景。无论是参与还是观望,了解它们的原理,总能为你打开加密货币世界的一扇窗。
在挖矿这件事情上,成本和收益总是密不可分的。要是你打算加入挖矿的行列,以下这些可能涉及的费用与因素还是要提前了解清楚的。 电费成本:挖矿可是一件耗电的大工程,特别是在电价高的地方,这部分支出可能直接抵消掉你挖矿的收益。 硬件设备成本:如今市场上用于挖矿的设备,比如ASIC矿机或者GPU矿机,价格都不便宜。而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新设备的问世可能会让现有设备的获利能力大打折扣。 设备维护费用:矿机就像一台老式汽车,需要定期的维护和“降温”。不然,运行效率会受到影响,设备寿命也会缩短。 矿池费用:如果你选择加入矿池,按理要支付大概1%到3%的手续费。不同的矿池在收益分配方式上也会有些区别。 交易手续费(Gas Fees):区块链网络一旦拥堵,Gas费也会随之上涨——虽然这对矿工的收益是好事,但对于用户而言并不总是那么友好。 法规与监管:部分国家,比如中国,对挖矿有一些限制甚至禁令。这种政策环境无疑会直接影响挖矿的可行性。 比特币减半机制(Halving):比特币每隔四年左右会经历一次“减半”,这意味着矿工获得的BTC奖励会减少,自然也会对收益产生影响。 币种选择:每种加密货币在挖矿难度和机制上的差异可能会决定最适合的硬件设备及其收益潜力。 市场竞争:现在挖矿市场的大环境下,大型矿场的算力优势非常明显,个人矿工想要获得可观收益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加密货币挖矿其实有不少方法可供选择,这里列举了其中常见的八种: CPU 挖矿:通过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进行挖矿,可以说是最传统的挖矿方式。对于新手或者某些低难度的币种(比如Monero)来说,它是一个入门级的选择,成本低,但效率也相对较低,和大多数主流币种几乎无法竞争。 GPU 挖矿:借助图形处理器(GPU)来进行大规模平行计算,从而提升挖矿效率。这个方式对个人矿工或者小型矿场来说很适合,特别是在以太坊转向PoS之前,它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不过,GPU挖矿耗电多,显示卡的价格又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ASIC 挖矿:专为特定算法设计的应用程序集成电路(ASIC)矿机,是目前专业矿工和大型矿场的主流选择,尤其适用于比特币这类PoW币种。它的算力惊人、能效比高,但成本同样不低,设备寿命有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去中心化的理念。 FPGA 挖矿:采用可编程逻辑闸阵列(FPGA)进行挖矿,能够针对特定算法进行优化。这种方式灵活性强、能效比高,但对技术要求高,硬件成本也不容小觑,因此更多是技术型矿工的选择。 矿池挖矿:这种方式相当于“团结就是力量”,矿工们共享算力,联合挖矿,然后按各自的贡献比例来分配收益。对个人矿工来说,收益更为稳定,也能降低单独挖矿的风险。想参与挖矿却无从下手?你可能会考虑矿池挖矿,这种方式只需要支付矿池手续费,但收益会有所降低。如果你不想购买硬体设备,可以选择云端挖矿,通过租用算力的方式参与。这样适合那些没有设备或不愿意管理硬体的朋友。不过需要注意,虽然门槛低,但存在诈骗风险,而且租用成本可能超过收益,同时你对设备缺乏控制权。 如果你有大量硬碟储存空间,那么硬碟挖矿(PoC)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Chia(XCH)就是一种使用PoC机制的加密货币。硬碟挖矿的优点在于能耗低、相对环保且无需高算力设备。不过,这种方式需要大量存储空间,而且获利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至于行动装置挖矿,这通常是通过手机或平板运行挖矿应用完成的,主要用于测试性项目,基本上和主流币种无缘。虽然门槛低,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进行,但算力非常有限,不仅可能损坏设备,大多数此类应用甚至是骗局。 【新手指南】 1. 资金有限的新手:可以选择矿池挖矿或云端挖矿,容易上手,不需要太多复杂配置。 2. 中小型矿场的个人矿工:GPU 挖矿是个平衡的选择,性能和成本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配置。 3. 专业矿场或规模化挖矿团队:ASIC 挖矿效率高,是专业人士的不二选择。 4. 偏好环保与低耗能的用户:硬碟挖矿(PoC)能满足低能耗需求。 5. 对技术有兴趣的极客玩家:FPGA 挖矿是个可以深度研究的方向。 当然,每种挖矿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矿工们需要仔细权衡设备成本、电力消耗和挖矿难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实例教程】 根据《Cointelegraph》的介绍,以比特币家庭挖矿为例,步骤如下: 1. 组建或购买矿机:例如业界知名的蚂蚁矿机,它采用ASIC 晶片,性能优秀。 2. 准备比特币钱包:为了储存挖到的比特币,可以选择热钱包或更安全的冷钱包。 3. 下载挖矿软件:如BFGMiner、CGMiner 或EasyMiner等,这些工具会帮助你优化挖矿。 4. 加入矿池:比特币挖矿难度高,通常需要加入如蚂蚁矿池、F2Pool 等知名矿池。 5. 开始挖矿:你的收益将受到矿机性能、电费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尝试挖矿前,不妨仔细分析自己的需求、资源和目标,找到最合适的挖矿方式吧! 想要在家挖比特币?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面对大规模矿场的激烈竞争,高额的电费成本也让人头疼。毕竟,和其他行业相比,挖矿可不是什么“无本生意”。 从个人矿工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大规模矿场,那现在去挖比特币可能会让你发现,成本太高、压力太大。此外,比特币每隔四年还会经历一次减半的过程,矿工的奖励会缩减一半,这意味着只有更加精打细算,才可能实现稳定获利。 不少矿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转向其他币种,例如难度较低的PoW(工作量证明)币种,像莱特币($LTC)或者比特币现金($BCH)。以前,以太币($ETH)也是挖矿的热门选择,但由于它已经转向PoS(权益证明)机制,现在也无需矿机来挖了。 在法律层面,以台湾为例,加密货币挖矿目前是合法的。不过,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偷·电”来降低电费,那可就问题大了!不但容易引发火灾,还可能被控加重窃盗罪。比如,《加密城市》曾报导过台中警方破获的矿场偷·电案,几年下来偷了8000万台币的电费,简直触目惊心。 此外,根据《工商时报》的报导,前台湾财政部部长苏建荣曾表示,挖矿产生的收益需要被认列为所得并课税。在计算税金时,可以扣除成本费用。如果用挖到的加密货币直接消费,那么对应的营业税已经含在商品售价中了,由店家代缴。而如果你通过交易加密货币赚了钱,那这部分收益同样需要被列入财产交易所得中。 所以说,无论是挖矿还是交易,都需要合法合规进行,同时理性评估自身条件和风险,切勿因小失大!如果你手上有一台手机,可能会想到用它来挖比特币。不过,虽然手机也配备了CPU和GPU,但它们可不是专门用来挖矿的,这就像用餐刀去砍树,理论上可以,但效率实在差得离谱。用手机挖比特币的话,不仅速度会慢得让你怀疑人生,连挖到的几率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再说了,挖比特币这事儿特别耗费资源。你的手机需要处理大量的运算,结果不仅会把电量耗光,还会发出烫手的热量。这种情况下,手机电池的寿命可能会大幅缩短,严重的话甚至会直接烧坏手机。想想看,谁愿意让自己的手机遭受这种“酷刑”呢? 事实上,用手机来挖比特币或者一些需要强大算力的其他加密货币,基本上行不通。更糟的是,有些所谓的“云端挖矿APP”或“加密货币挖矿APP”根本是骗局。比如,台湾的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曾指出,2021年,Google Play就下架了8款假的挖矿APP。这些应用声称只要投资云端挖矿就能赚钱,但其实都是恶意程序,骗用户看广告、订阅付费服务,甚至买一些根本无用的额外功能,最后你却一分钱都赚不到。 虽然这些假的挖矿APP被下架了,但还是有不少类似的应用在Google Play商店里潜伏着。据统计,类似的可疑APP超过了120个,真是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啊,如果你在手机上看到这种所谓的“挖矿神器”,千万得小心,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被偷偷扣钱,损失惨重。 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的“挖矿”其实指的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大量复杂运算,获取加密货币奖励的过程。然而,在加密货币圈里,有些完全不靠矿机的投资方式和游戏,也被称为“挖矿”。 比如说,根据美国的Coinbase交易所介绍,“流动性挖矿”其实是指用户把加密货币放到流动性池里,然后获取报酬。这跟传统意义上的挖矿完全是两码事。流动性挖矿的兴起,其实是因为区块链行业里出现了一种叫自动造市商(AMM)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这些交易所不是通过订单簿,而是用流动性池来撮合买卖双方的交易。流动性池,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凑钱」的地方,谁手上有相关代币,就可以参与,这些人被叫做流动性提供者。而流动性池会按照你投的钱占的比例,分配手续费(gas费)和代币奖励。这个过程就叫做流动性挖矿。
你有没有听说过WiFi 网络挖矿?其实就是把你家里闲置、用不上的网路资源拿出来,交给代理商,他们会给你一些奖励,比如积分。而这些代理商再把资源卖给公司或实验室,做市场调查或者训练AI用。
拿知名的WiFi网络挖矿项目「Grass」来举例:用户只要共享网路,就能拿到Grass积分。这些积分在项目发币的时候,说不定还能换到空投的代币呢,感觉是不是挺划算的?
话说回来,币圈里还有不少以挖矿为主题的小游戏。你可能觉得这类游戏能让你一夜暴富,但实际上,赚的那点钱真心不多。比如一款叫《Bitcoin Miner》的免费游戏,外媒《Decrypt》的记者玩了一个小时,结果只赚了0.029美元,连一块台币都不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种叫新币挖矿的玩法,简单来说,就是交易所会让用户质押某些加密货币,然后发一些新上线的代币当奖励。这种操作在币安(Binance)的Launchpool项目里就很常见。虽然听起来是挖矿,但其实和传统意义的挖矿没太大关系。
好了,这就是关于挖矿是什么的简单介绍。如果你还想知道什么会影响挖矿收益,或者想了解更多加密货币挖矿的小知识,记得关注币搜网的相关文章喔!
Tag:挖矿 加密货币
纯粹无声的片刻有时候,一个句号就像一片静谧的湖面,无需更多的语言或解释。它没有繁复的句式,也没有琐碎的点缀,却能给予人短暂的停留,让思绪在其中徘徊。
或许,什么都没说,反而更适合这段文字的表达。毕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绚丽的辞藻来点缀,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就已经足够传递一种无声的深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